解讀-USP通則<1117>微生物最佳實驗室規范(征求意見)
2025-09-18 16:52:47美國藥典委員會 (USP) 近日發布了通則 <1117>《微生物最佳實驗室規范》(征求意見稿),意見征集期為 2025 年 9 月 2 日至 12 月 2 日。 康利華咨詢對該征求意見稿進行翻譯和解讀,供大家學習參考,歡迎討論。
通則 <1117>《微生物最佳實驗室規范》(征求意見稿)原文
實驗室培養基的制備和質量控制(重大擴充)
這是變化最大的部分之一,被細分為多個子部分,要求更具操作性。
培養基制備:明確了使用純化水、準確稱量、完全溶解的重要性。強調了避免過熱(防止美拉德反應導致培養基變黑)和使用清潔玻璃器皿(防止洗滌劑殘留抑制微生物生長)的關鍵細節。
培養基運輸和儲存:新增了關于培養基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需要控制溫度、防止污染和物理損傷的指南。強調了正確標簽(批號、有效期)和防止脫水(如密封包裝)的重要性。
質量控制和收貨檢驗:要求對所有批次的培養基(包括商業購買的)進行QC測試。強調必須審查供應商的分析證書(COA),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自身的QC。新增了表格1,明確了生長促進試驗的三種選項(直接測試、對比測試、平行對比測試)及其接受標準(例如,通常為50%-200%)。
緩沖液和試劑:將這部分內容單獨成立一個小節,要求對其質量進行確認。
2. 微生物數據完整性(全新重點)
新增的核心章節,回應了全球監管機構的高度關注。
應用ALCOA+原則:明確要求微生物數據必須滿足可歸因、清晰、同步、原始、準確的原則。
承認手動方法的挑戰:指出了視覺計數的主觀性和可變性,以及面臨的困難(如嵌入瓊脂的菌落、菌落重疊、區分顆粒等)。
自動化技術的應用:鼓勵使用自動平板讀數儀或高分辨率攝影作為“光學”技術來減少人為誤差,但這些系統需要經過適當的驗證。
第二人核實(Second Person Verification):強調了基于風險的第二人核實程序。對于關鍵測試(如非無菌產品的微生物計數),應進行復核。復核應由具有同等或更高專業水平的人員進行。同時指出,對于無菌檢查等測試,二人同時觀察(四眼原則) 是標準做法。
3. 定量微生物學(Enumeration Microbiology)(重大改寫)
重寫了“定量微生物學”部分,更準確地描述了菌落形成單位(CFU) 的含義,指出它源于一個或多個細胞,并不總是與真實菌落數絕對對應。
強調了制定明確、一致的菌落判別標準的重要性。
詳細說明了第二人核實的要求和程序,以及當結果出現差異時的處理流程。
指出在生長促進或方法適用性試驗中,比較數據時平均值在轉換為對數之前不得進行四舍五入,以避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4. 調查和微生物風險評估(擴充)
更詳細地提供了進行微生物風險評估的指南和一般原則。
列出了風險評估應考慮的要素,例如:微生物鑒定到種水平、微生物特性(是否產孢、致病性)、生產工藝評估、產品內在特性(pH、水活性)、目標患者群體和給藥途徑等。
明確風險評估應由具有微生物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員編寫和批準。
5. 方法轉移(Method Transfer)(完全重寫)
提供了更清晰的策略,將方法轉移分為兩種主要方式:
對比測試(Comparative
Testing):基于風險評估,可能包括重復方法適用性試驗、加標回收研究、樣品平行測試等。
豁免策略(Waiver
Strategy):適用于接收實驗室已有豐富經驗且在同一質量體系內轉移的情況。必須出具詳細的合理性證明文件。
6. 實驗室設備
新增了關于設備確認、校準和維護的指導。
特別指出對于帶有軟件的設備,需要評估其維護數據完整性的能力(隱含符合21 CFR Part 11要求)。
7. 樣品處理
提供了更詳細的指南,包括無菌取樣技術、樣品儲存條件(通常禁止冷凍)、運輸驗證、以及完整的文件記錄要求(來源、日期、儲存條件等)。
8. 人員競爭力和培訓
強調了實驗室各級人員(尤其是主管和管理層)必須具備微生物學或相關生物科學的教育背景。
指出微生物學是一門與化學和工程學截然不同的學科,沒有相關背景的人員難以勝任。
要求建立基于SOP的培訓體系,并進行周期性的績效評估以確保持續能力。
企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本次修訂對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和微生物實驗室的日常操作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1. 數據完整性(重中之重):
立即審查實驗室的數據記錄和審核流程,確保符合ALCOA+ 原則。
評估第二人核實程序,確保其有效且被執行,特別是對于關鍵測試。
如果使用自動化枚舉系統,必須確保其經過充分的驗證,并保留原始電子數據。
2.培養基質量控制:
審查并可能升級培養基的接收、檢查和測試程序。不能僅依賴供應商的COA。
根據新規中的表格1,審查和更新生長促進試驗的方案和接受標準。
確保培養基的制備、滅菌、儲存(防止脫水)和運輸流程得到嚴格控制并有記錄。
3. 人員與培訓:
確認實驗室關鍵崗位人員(特別是管理層和調查員)的資質是否符合微生物學專業背景的要求。
建立更系統化的培訓體系和周期性能力評估計劃,并保持詳細記錄。
4. 風險評估能力:
培養和依賴微生物專家進行深入的調查和風險評估。
建立基于新規要求的風險評估模板和流程,確保在出現偏差(OOS)、警報/行動水平超標、發現疑似污染菌時,能進行科學、全面的評估。
5. 方法轉移程序:
如果涉及分析方法轉移,需根據新規制定清晰的策略(對比測試或豁免),并準備相應的風險評估和合理性證明文件。
6. 文件與記錄:
確保實驗室記錄(筆記本、工作表)包含所有重建實驗所需的關鍵信息,如設備ID、培養基批號、菌種傳代次數等。
審查菌種管理程序,確保嚴格追蹤傳代次數,防止過度傳代。